來源:網(wǎng)絡資源 作者:中考網(wǎng)整理 2019-04-17 21:53:00
考卷整體情況 中檔以上及靈活性題分值略微增加
綜觀近五年杭州市科學 試卷,總的難度系數(shù)有所波動,難度逐年降低。2015年中考科學難度總的難度系數(shù)達0.75,具體“易中難”的分布比例在 7∶2∶1左右,這就意味著2016年中考科學試卷的難度與2015年相比,可能會相對持平,基礎題的分量保持,中檔題或以上及靈活性的試題分量將略有增加。
2015年的中考卷分值不變,但相比前三年,題目數(shù)量與各類大題的分值有所調整,2015年題目整體數(shù)量減少了1題,選擇題從原本的22題減少到20題,分值從72分減少到60分,增加的是實驗題,物理實驗題,分值從37分上升到49分。
由于今年試卷結構相對比較穩(wěn)定,也就是說,今年中考試卷的分值分數(shù)與題目數(shù)量,與2015年一致。
考查知識點
主干知識年年考
張慶福分析了近幾年科學中考的試卷,發(fā)現(xiàn)中考試卷的內容是嚴格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來命題,其中主干知識是年年考,非主干知識是輪著考。
那么,哪些是主干知識呢?《命題細則》中的主要內容是科學探究、力學、電磁學、化學基本理論、元素與化合物、顯微鏡、植物的三大作用、生命的結構層次、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等;原子物理等屬于非主干知識,非主干知識常以填空或選擇題的形式出現(xiàn)。
在主干知識中,考查的內容又包括基本概念、基本技能、計算、實驗等。
基本概念包括路程、響度、音調、慣性、晶體、壓力、比熱熔、速度、功率等。
基本技能主要有刻度尺、溫度計、測力計、天平、量筒的正確使用和讀數(shù),右手螺旋定則判斷極性、輪滑組的組裝、電動機、發(fā)電機的工作原理等。
計算包括速度、功率、串并聯(lián)電阻、歐姆定律、壓強、浮力、電功、電功率、機械功、機械效率等計算。
實驗主要包括天平的使用、影響滑動摩擦力、動能大小因素、伏安法則電阻、電功率、探究光的反射、折射定律、凸透鏡成像、測量或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。
需要強調的是,初中學了高中繼續(xù)要學的知識點都是重點考查的對象,體現(xiàn)了初高中銜接指導思想。
復習策略
透徹理解概念 抓住基礎分
的時候,科學課是不少學生的愛,有趣又好玩,可一進入 ,隨著知識點難度增加,學生開始逐漸分化,理解力強的同學學得很順手,但有的同學 學得吃力。到了初三,分化愈發(fā)嚴重,這才有了180分的試卷,同一個班上,有人每次160分以上,有人無論如何都到不了60分。
其實,科學只要抓住了基本點,140分就到手了,這第一步就是透徹理解概念。
“被科學嚴重拉后腿的考生,主要是他們對概念理解不透徹,導致知識點一知半解。”張老師說,有些考生對“浮力”這個概念不清楚,那么運用阿基米德定律開展運算時,肯定是一頭霧水,“因此學生要做的第一步,就是先把上課內容完全聽懂,每個基本知識點都搞明白,課后多做練習來鞏固知識點。”
張老師說,初三上學期,新課內容還是占很大比例,而且都是重點、難點。到了下學期,主要進行知識點的查漏補缺,防止短板效應。要學好科學,生命科學、地球與空間科學、物質科學、過程與方法,這四大塊內容都要學好,其中任何一塊都會影響整體水平的發(fā)揮,因為很多題型都是綜合考查這四塊內容的。
加強實驗復習,重視能力培養(yǎng)
針對實驗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歸納總結。如電學實驗,橫向比較的實驗有“探究導體中的電流與電壓的關系”、“探究導體中的電流與電阻的關系”、“測定小燈泡的電阻”“測定小燈泡的電功率”比較它們的原理、方法、步驟、注意事項及其滑動變阻器在每個實驗中的作用及目的。
縱向復習則是除了掌握“伏安法測電阻”的常規(guī)方法,還可以結合串并聯(lián)電路規(guī)律及歐姆定律,拓展出大約十個測電阻的另類方法,通過這類典型實驗的專題復習,加強了學生解實驗習題的能力,最終培養(yǎng)和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。
擴大視野,關注熱點問題
近幾年各地 試卷中,有不少是以社會熱點問題作為命題的載體,如自然災害(地震、干旱)、能源問題、環(huán)境保護、溫室效應、神舟飛船、奧運 體育等,要尋找這方面的習題進行練習,幫助學生找到一些這方面的材料看一看,加強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了解,關注熱點,加強訓練,培養(yǎng)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。
關注初高中之間的銜接
近幾年中考物理題目增加了初高中結合知識的考查,杭州市2009年-2015年六年中考題表現(xiàn)尤為突出。有關初高中銜接知識點的考查,仍將是以后中考命題的一個趨勢。
我們在深挖初中教材的同時,還要關注與高中相關的知識,例如彈簧測力計量胡克定律等,速度的變化加速度的概念,機械能守恒,儀表量程,受力分析(力的合成與分解),數(shù)形結合,電學混聯(lián)電路等,都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