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網(wǎng)絡資源 作者:中考網(wǎng)整理 2019-06-12 21:29:38
如《任弼時同志二三事》,篇首的點睛之筆是任弼時同志的三怕:一怕工作少,二怕麻煩人,三怕用錢多。下文的帶病工作、關心群眾、堅持原則、生活樸素等事跡的敘述,無不與篇首的“睛”相顧。
魯迅的《一件小事》的點睛之筆是在篇中。文章前半部是把“我”和車夫放在鮮明的對比之中:車夫見撞了人便立住腳,而“我”則怕誤了路催他“走你的吧”;車夫細心詢問老人的傷勢,而“我”則覺得“自討苦吃”;車夫毫不躊躇地攙著老人向巡警分駐所走去,而“我”卻感到詫異。行文至此,“我”的渺小,車夫的崇高直注“點睛”之處,于是,作者寫道:
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,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后影,霎時高大了,而且愈走愈大,須仰視才見。而且他對于我,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,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“小”來。
接著,文章又寫了“我”的凝滯、“我”的自責、“我”的痛苦、“我”的慚愧、“我”的自新,這些又都步步顧盼點睛之筆,使“睛”真正成了前后兩個部分的聚光點,正應了“在篇中則前注之,后顧之”。
楊朔散文《香山紅葉》的點睛之筆又置于篇末。文章從開始就層層鋪墊,不斷暗示老向導與紅葉的相似點,文勢直注而下,最后終于揭示出主旨:
我卻摘到一片更可貴的紅葉,藏到我心里去,這不是一般的紅葉,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經過風吹雨打的紅葉,越到老秋,越紅得可愛。不用說,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導。
這是由衷的感慨,這是人民的贊歌,正是這點睛之筆,使全文頓時生輝。點睛除了位置必須恰當外,還有必要研究“睛”的語言表達方式。“睛”的語言應以簡、精、深為總原則。簡則簡要明白;精則濃縮精練;深則深邃含蓄。具體地說,“睛”的語言表達可以有這樣幾種方式: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