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中考 > 知識點庫 > 初中語文知識點 > 文學常識
邊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藝術反映,這類詩詞大多和民族戰(zhàn)爭有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因為邊塞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,因而就造成邊塞詩詞題材十分廣泛,內容異常豐富。又因為每個朝代的不同時期或盛或衰,詩詞中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情
2022-07-14
外國文學 1.笛福(1660--1731)長篇小說《魯濱遜漂流記》。 2.斯威夫特(1667 1745))幻想小說《格列佛游記》 3.巴爾扎克(1799--1850)九十作部作品收編為《人間戲劇》,是世界文學史上規(guī)模最宏大的創(chuàng)作之一。 4.雨果(18
2022-05-26
一、中國文學 (一)先秦 1.孔子(名丘,字仲尼。)《論語》十則孔子是我國歷史和著名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儒家學派的創(chuàng)始人!墩撜Z》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,是我國歷史和第一部語錄體著作。 左丘明(春秋時魯國
2022-05-26
雪 1.草枯鷹眼急,雪盡馬蹄輕。(王維:《觀獵》) 2.欲將輕騎逐,大雪滿弓刀。(盧綸:《塞下曲》) 3.遙知不是雪,為有暗香來。(王安石:《梅花》) 4.孤舟蓑笠翁,獨釣寒江雪。(柳宗元:《江雪》) 5.柴門聞犬吠,風雪
2022-05-26
雨 1.夜來風雨聲,花落知多少。(孟浩然:《春曉》) 2.空山新雨后,天氣晚來秋。(王維:《山居秋瞑》) 3.好雨知時節(jié),當春乃發(fā)生。(杜甫:《春夜喜雨》) 4.山路元無雨,空翠濕人衣。(王維:《山中》) 5.青箬笠,綠蓑
2022-05-26
花 1.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。(孟浩然:《過故人莊》) 2.花間一壺酒,獨酌無相親。(李白:《月下獨酌》) 3.夜來風雨聲,花落知多少。(孟浩然:《春曉》) 4.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。(杜甫:《春望》) 5.曉看紅濕處
2022-05-26
風 1.夜來風雨聲,花落知多少。(孟浩然:《春曉》) 2.風勁角弓鳴,將軍獵渭城。(王維:《觀獵》) 3.林暗草驚風,將軍夜引弓。(盧綸:《塞下曲》) 4.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。(白居易: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) 5.柴門聞
2022-05-26
月 1.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(xiāng)。(李白:《靜夜思》) 2.野曠天低樹,江清月近人。(孟浩然:《宿建德江》) 3.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流。(王維:《山居秋瞑》) 4.月黑雁飛高,單于夜遁逃。(盧綸
2022-05-26
日 1.日出東南隅,照我秦氏樓。(漢樂府:《陌上!) 2.白日依山盡,黃河人海流。(王之渙:《登鸛雀樓)) 3.遲日江山麗,春風花草香。(杜甫:《絕句》) 4.日暮蒼山遠,天寒白屋貧。(劉長卿: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) 5
2022-05-26
水 1.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。(《詩經 蒹葭》) 2.水何澹澹,山島竦峙。(曹操:《觀滄!) 3.白毛浮綠水,紅掌撥清波。(駱賓王:《詠鵝》) 4.天門中斷楚江開,碧水東流至此回。(李白:《望天門山》) 5.山重水復疑無路
2022-05-26
山 1.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。(柳宗元:《江雪》) 2.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。(王之渙:《登鸛雀樓》) 3.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校(杜甫:《望岳》) 4.國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(杜甫:《春望》) 5.空山不見人,但聞
2022-05-26
冬 1.且如今年冬,未休關西卒。(杜甫:《兵車行》) 2.秋月?lián)P明惲,冬嶺秀寒松。(陶淵明:《四時》) 3.南鄰更可念,布破冬未贖。(陸游:《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》) 4.冬盡今宵促,年開明日長。(董思恭:《守歲》) 5.
2022-05-26
秋 1.秋風蕭瑟,洪波涌起。(曹操:《觀滄!) 2.解落三秋葉,能開二月花。(李嶠:《風》) 3.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(李紳:《憫農》) 4.常恐秋節(jié)至,焜黃華葉衰。(《漢樂府?長歌行》) 5.湖光秋月兩相和,潭面無
2022-05-26
2022年初中語文古詩詞整理: 關于夏 夏 1.力盡不知熱,但惜夏日長。(白居易:《觀刈麥》) 2.深居俯夾城,春去夏猶清。(李商隱:《晚晴》) 3.首夏猶清和,芳草亦未歇。(謝靈運:《游赤石進帆!) 4.仲夏苦夜短,開
2022-05-26
古詩詞整理: 關于春 春 1.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。(孟浩然:《春曉》) 2.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(孟郊:《游子吟》) 3.紅豆生南國,春來發(fā)幾枝?(王維:《相思》) 4.好雨知時節(jié),當春乃發(fā)生。(杜甫:《春夜喜雨
2022-05-26
京ICP備09042963號-13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7853號
中考網版權所有Copyright©2005-2019 m.xahruz.cn. All Rights Reserved.